就是在这样与天斗、与地斗、与伤病斗的艰难困苦中,“山鹰支队”的队员们,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一寸一寸地改造着他们的新家园。
汗水与坚持,终于换来了肉眼可见的改变。一个月后,当人们再次审视磐石谷时,会发现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原始荒芜的世界。
居住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几个主要的溶洞群被加固得结结实实,洞内用木板和厚厚的草帘隔出了相对干燥、保暖的“房间”,甚至有了“窗户”。统一搭建的通铺虽然简陋,但至少能让人躺下伸直腿,不用再蜷缩在潮湿的草地上。崖壁下,一排排用木头、泥坯和茅草搭建的窝棚也初具规模,虽然低矮,但能有效遮风挡雨。尽管依旧简陋,但“家”的雏形已经显现。
基本生活设施逐步完善。新的、抬高了位置的引水渠主干道终于贯通,清澈的山泉水被成功引到了生活区旁边,队员们再也不用每天往返溪边挑水。在生活区下风向远处,用石块和木板搭建了简陋的公共厕所和垃圾集中处理点,卫生条件得到初步改善,难闻的气味和苍蝇减少了许多。
小主,
山谷内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连接主生活区、“一线天”入口、溪边取水点、未来训练场和工业区址的小路,被队员们用双脚和工具硬生生踩了出来、修了出来。虽然还是土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但至少可以顺畅通行,骡马也能勉强通过,大大方便了内部物资和人员的流动。
最让人安心的是防御工事的起步。“一线天”这个唯一的天然入口处,一道由巨石和夯土垒砌的矮墙已经竖立起来,墙后设置了固定的哨位,日夜有人值守。虽然还远称不上坚固,但至少有了第一道屏障,给了大家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所有阶段性成果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公共大灶的落成。
在生活区的中心位置,队员们用溪边捡来的扁平石块,混合着黄泥,精心垒起了一个半人高、方方正正的灶台。灶台上,架上了支队那口最大的、跟随他们转战千里的行军铁锅。
这天傍晚,收工之后,王婶带着炊事班的人,将劈好的柴火塞进灶膛点燃。橘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响声。几大桶清澈的溪水倒入锅中,接着是淘洗干净的小米和采集来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