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锅盖边缘冒出第一缕白色蒸汽,当谷中开始弥漫开食物朴素的香气时,几乎所有队员都不由自主地围拢了过来。他们默默地坐在灶台周围的空地上、石头上,目光聚焦在那口沸腾的大锅上。

没有桌椅,没有碗筷,但当第一锅热气腾腾、虽然清汤寡水却无比温暖的野菜粥被分到每个人手中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满足感在人群中流淌。大家围坐在一起,吹着热气,小口地喝着粥,低声交谈着。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一支战斗队伍,更是一个开始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这口大灶,升起的不仅是炊烟,更是集体的凝聚力和生活的希望。它标志着一种相对稳定的、有组织的集体生活的正式开始。

傍晚的收工号声,不再是催促,更像是一种归家的召唤。队员们拖着依旧疲惫却不再迷茫的身体,从各个工地返回生活区。窝棚和溶洞里亮起了星星点点的油灯或松明火光,炊烟在各处袅袅升起,空气中飘荡着饭菜的香味和队员们收工后的喧哗声——讨论工作的、交流见闻的、招呼吃饭的……虽然嘈杂,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烟火气。磐石谷,终于褪去了死寂的荒芜外衣,第一次真正有了“人烟”,有了“生活”的气息。

林烽没有立刻回去休息。他独自一人,漫步走到那片刚刚平整出来、还带着新翻泥土气息的训练场中央。站在这片开阔地上,他环顾四周。

西边,是灯火点点、人声渐起的居住区;东边,是月光下泛着波光的引水渠和隐约的田垄轮廓;南边,“一线天”入口的石墙哨位上有火光闪烁;北边,未来工业区和矿点还隐没在黑暗里,却已有了规划。

一切都是粗糙的,简陋的,与宏伟的蓝图相去甚远。但,一个能居住、能生活、能防御、有规划的根据地雏形,确确实实,从无到有,在这片荒谷中站立起来了。

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开荒、建房、防御、生产……千头万绪。但最艰难、最无措的起步阶段,他们总算咬着牙,淌着血汗,一步步挺过来了。

老赵、赵铁锤等人不知何时也来到了他身边。林烽没有回头,望着眼前的景象,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坚定和不易察觉的欣慰,对身边的骨干们说:

“看,这就像咱们开荒,第一锄头最难,土硬,草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现在,地总算是刨开了,虽然还是一片生土,但架子搭起来了,根,算是扎下去一点了。接下来,就是施肥、浇水,让苗长出来!”

希望,如同这山谷中初上的华灯,虽然微弱,却已刺破黑暗,顽强地在这片被汗水与牺牲浇灌的土地上,萌发出稚嫩却充满生命力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