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立春破冻土,新犁试春耕

盐坊那边,赵平正带着后生们加固屋顶。雨水顺着房檐往下淌,汇成细细的水流,他踩着梯子,往屋顶上铺新的茅草,动作麻利得像只猴子。“林大哥,蒸汽炉装好了!”他朝药圃喊,声音被雨声打湿,却依旧响亮,“阿木哥烧了把火试了试,蒸汽呼呼的,比炭火快多了!”

林辰走过去,只见盐坊角落里多了个铜制的炉子,连接着几根铜管,管口正冒着白汽,带着股热气。阿木正在调试阀门,见林辰进来,笑着说:“您看这压力,刚好能让卤水保持微沸,一炉水能多煮出两斤盐!”他指着墙上的压力表,“这表是城里钟表铺改的,能看出蒸汽大小,方便得很。”

“好小子,真有你的,”林辰拍了拍他的肩,“下雨天正好试煮一锅,看看这‘雨盐’成色咋样。”

青禾和阿芷在厨房忙碌,灶上炖着山药排骨汤,里面加了些新挖的春笋,汤香混着雨气,在药铺里弥漫。“阿莲说苏州府的人爱吃春笋,”青禾切着笋片,薄得能透光,“我让她带些回去,用紫苏叶包着蒸,又鲜又嫩,保管他们喜欢。”

阿芷正在写回信,给晚晴汇报药材长势:“……紫苏苗已出齐,牛大力存活八成,黄芪种子开始发芽……雨水充足,无需浇水,只待晴日松土……”她笔尖沾着墨,在信纸上留下娟秀的字迹,末尾还画了个冒雨生长的小苗,旁边写着“加油”。

午后,雨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得药圃亮晶晶的。泥土里冒出股热气,混着草木的清香,让人神清气爽。苏文轩和老药农在查看黄芪幼苗,小苗刚长出两寸高,叶片呈羽状,绿油油的。“你看这苗,”苏文轩指着叶片背面,“绒毛浓密,是好品相,说明扎根稳了。”

小主,

老药农点头,从布袋里掏出些黑色的粉末:“这是草木灰和硫磺的混合粉,撒在根边,能防地虫。咱们北方种黄芪,离不了这东西。”他教孩子们怎么撒粉,手指捏着粉末,均匀地撒在幼苗周围,“轻着点,别压着苗。”

红丫学得认真,小手捏着一点点粉末,像撒糖一样小心:“苏爷爷,这样虫子就不敢来吃‘壮壮’了吗?”

“不敢了,”苏文轩笑着说,“这粉末辣乎乎的,虫子最怕这个。”

傍晚时分,盐坊的第一锅“雨盐”煮好了。赵平用木铲舀起一把,白花花的盐粒在阳光下闪着光,一点杂质都没有。“成了!”他兴奋地喊,“比平时的盐更细,更白,阿木哥,快装罐,给苏州府和杭州府各送些去!”

阿木早已备好陶罐,罐口用红布封着,上面贴着“雨水特供”的标签。“这盐得装精致点,”他擦着罐身,“让外面的人知道,咱们雨天也能出好盐。”

晚饭时,餐桌上摆着春笋炒腊肉、紫苏炖鸡,还有盆山药排骨汤,都是用新盐调味的,鲜得人舌头都要吞下去。阿莲喝着汤,说要把这汤的方子记下来,回去让苏州府的药膳坊学着做;老药农则惦记着明天的天气,说明天要是晴了,就得给黄芪松土,不然土板结了影响扎根。

林辰看着窗外的晚霞,天边红得像块绸缎,药圃里的新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长的喜悦。他知道,雨水带来的不只是滋润,更是细致的希望——就像这扶苗的耐心,挖沟的细心,护棚的用心,都在告诉人们:种庄稼、做营生,都得像这春雨一样,慢慢来,细细作,才能盼来秋天的丰登,日子的安稳。

夜色渐深,药铺的灯还亮着。林辰在整理药材生长记录,青禾在研究新的面脂配方,柳轻烟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苏文轩和老药农则在灯下讨论着南北药材的炮制差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节奏里忙碌,却又像这雨水滋润的土地一样,紧密地连在一起,孕育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