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考察组的目标,直指江澈!

陈副部长合上手中的笔记本,抬头看着他:“李镇长,你也谈谈吧。你认为,在青龙镇的年轻干部梯队里,谁是那个最值得关注和培养的?”

李卫国身体微微前倾,脸上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欣赏和自豪。

“陈部长,这个问题,我想我的答案和前面几位同志应该是一致的。”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好让自己的评价更加精准,“江澈同志,他给我的感觉,和别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陈部长追问。

“格局。”李卫国吐出两个字,掷地有声,“别的年轻人,考虑的是怎么把手头的工作干好,怎么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而江澈,他考虑的,永远是这件事的本质,是这件事对全局的影响。他不是在完成一个任务,他是在解决一个问题。”

李卫国想起了“一桥双景”方案诞生时的那一幕,至今仍觉得心潮澎湃。

“他就像一个棋手,我们都还在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却已经看到了整盘棋的走向。他提出的方案,从不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麻烦,而是为了给未来铺路。这种大局观,这种洞察力,说实话,我在很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身上,都未曾见过。所以,要说潜力,我认为他的潜力,不可限量。”

门外,江澈听着李镇长这番发自肺腑的“迪化”发言,心如死灰。

完了,镇长亲自下场背书,这下自己就算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他已经不是被架在火上烤了,他是被直接扔进了炼丹炉,准备炼成一颗“仙丹”献上去。

李卫国之后,是书记孙大海。

作为镇里的一把手,他的评价分量最重。

陈副部长神情严肃地看着他:“孙书记,我们已经和很多同志都聊过了,大家对江澈同志的评价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我想听听你的看法,是更客观的,还是更深入的。”

孙大海沉吟片刻,没有急着回答。他缓缓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目光深邃。

“陈部长,他们说的,我都同意。但我想补充一点,也是我认为江澈同志身上最难能可贵的一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请讲。”

“无欲则刚。”孙大海放下茶杯,声音沉稳而有力,“这个年轻人,是我见过的心性最稳的一个。面对荣誉,他避之唯恐不及;面对功劳,他想方设法往外推。一开始,我也以为他是谦虚,是内向。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孙大海的眼中闪过一丝赞叹:“他不是谦虚,他是真的不在乎。他做事的出发点,似乎从来就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升迁。‘一桥双景’这么大的功劳,他躲得比谁都快。古研究员点名要见他,他吓得好几天绕着我们走。这种淡泊名利的心境,在当下的年轻人里,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也正因为这份‘不争’,让他看问题,比我们这些身在局中的人,更客观,更通透。他就像是我们青龙镇的一根‘定海神针’,平时看不见他,可一旦起了风浪,他总能稳住局面。所以,陈部长,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干部,是真正的宝藏,他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乡镇。”

这番评价,直接把江澈从一个“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拔高到了“国士无双”的战略高度。

江澈在外面听得手脚冰凉。

孙书记,我求求您别说了!我不是不在乎,我是真的怕啊!我不是定海神针,我就是根想扎在泥里不动弹的烂木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