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五帝时代下

尧的统治,如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他推行德政,发展生产,统一诸族,开创禅让,将人族社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人族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自然的伟力,有时会以最残酷的方式提醒着他们自身的渺小。

尧在位期间,华夏大地并未一直风调雨顺。恰恰相反,水患成了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滔滔洪水,如同失控的巨兽,年复一年地侵袭着人族的家园,冲毁农田,淹没村落,无数生灵在洪水中挣扎、哀嚎。面对这连年的灾厄,即便是圣君尧,也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他亲自巡视灾情,目睹了洪水带来的惨状,心中充满了焦虑与自责。他尝试过各种方法,动员百姓加固堤坝,疏通河道,但面对那看似无边无际、来势汹汹的洪水,这些努力往往如同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治水之事,屡屡受挫。

就在尧为此焦头烂额之际,西方教辅助人族的药师佛与弥勒佛适时地给出了建议。他们观察了许久,深知洪水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而尧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分心处理诸多政务,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治水这一极其耗费心力的工程中去。药师与弥勒对尧说道:“圣君忧民之心,我等感佩。然治水乃大业,需得专才。不如广开言路,访纳天下贤能之士,或许能寻得一位能够担当此重任之人。”

尧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访求贤能。经过层层筛选与考察,最终,他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当时声望颇高的一位大臣——鲧。鲧是帝颛顼的玄孙,自幼生长在水边,对水性有着一定的了解,且为人刚毅,颇有担当。尧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功驯服这肆虐的洪水。

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尧,也给了所有人一记沉重的打击。鲧采用了传统的“堵”的方法,花费了整整九年的时间,耗尽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依旧未能根治水患,洪水反而愈发猖獗。九年光阴,无数百姓在等待中煎熬,家园在洪水中一次次被摧毁。最终,当鲧治水无果的消息传来时,整个王朝都陷入了绝望。失望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有人开始指责鲧的失职,甚至有人迁怒于尧的用人不当。

就在这人心惶惶、情绪激动的时刻,一件更加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因水患而家破人亡的灾民,在极度悲愤之下,竟对鲧动了杀心。他趁鲧视察堤防、毫无防备之时,猛地扑了上去,用一块石头,残忍地结束了这位治水大臣的生命。这一幕,如同一个荒诞而残酷的隐喻,象征着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无力,以及绝望之下可能产生的极端行为。

鲧的被杀,不仅是一个悲剧,更给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不仅失去了治水的希望,更面临着如何安抚人心、如何继续治水、如何追究凶手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位圣君,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而西方教的药师与弥勒,看着这混乱的局面,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光芒。他们推荐的鲧失败了,但失败的后果,却似乎为更大的变数埋下了种子。

时光流转,又一个承载着人族希望的名字,在云雾缭绕的历山悄然响起——舜。这位未来的帝王,甫一出生,便与往代人皇有着相似的尊荣。截教的云霄娘娘,仿佛早已知晓天命,再次降临,为这襁褓中的婴儿举行了隆重的“贺三朝”仪式。

仪式上,云霄娘娘的宝相庄严,她轻轻抚摸着舜的额头,口中念念有词,一股柔和而深邃的道韵融入了这婴儿的血脉之中,预示着他未来的不凡。与此同时,阐教也并未缺席,他们同样派出了得力弟子,开始对舜进行启蒙教导,而广成子,这位见证了数代人皇崛起的阐教大能,也再次承担起了教导人皇的重任,只是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一个在截教阴影下成长的孩子。

舜的成长,似乎比帝喾更为坎坷。他幼年丧母,继母待他苛刻,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更是骄横无理,在逆境中保持仁厚、孝顺、谦逊。这种品格,正是广成子所看重的,也是阐教所推崇的道。广成子将阐教精粹,尤其是符合人伦纲常的治国之道、修身之术,悉数传授给了舜,希望他能在未来的岁月里,真正成为人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