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划分九州

淮水水患的彻底平定,如同压在禹帝心头的一块巨石终于落地。看着淮河两岸百姓脸上重现的笑容,听着那久违的鸡犬相闻之声,大禹心中百感交集。

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焦头烂额,到后来的运筹帷幄,再到如今初见成效,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智慧,甚至还有亲人的牺牲。

短暂的休整之后,大禹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他深知,淮水的平定只是治水事业的一个缩影,更大的挑战或许还在后面。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治水的成果巩固下来,如何让天下百姓长久地免受水患之苦,如何构建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结构,这都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制度保障。

于是,大禹开始了他更为宏大和深远的思考。他召集了身边最得力的助手,那些与他一同栉风沐雨、出生入死的治水功臣,以及一些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领和智者。在帝都的议事大殿里,一场关乎天下未来的讨论拉开了序幕。

大禹首先回顾了这十余年治水的历程,从黄河到淮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足迹遍布九州。他发现,虽然大致将天下划分为了几个大的区域便于治理,但随着水患的平定和各地情况的深入了解,最初的划分显得有些粗糙,未能完全贴合各地的地理、水文和人文特点。

“诸位,”大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水患虽平,但治水之道,贵在长久。天下之大,各地水土各异,风俗不同。若要长治久安,必先明辨方位,因地制宜。昔日我等初步划分的几块区域,如今看来,似有重新审视、细化的必要。”

大臣们纷纷点头,这些年来他们跟随禹帝走南闯北,对各处地理风貌早已了然于胸。他们明白大禹的意思,粗略的划分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需要更精细的地理认知作为基础。

大禹接着说道:“我意欲依据山川脉络、河流走向、土壤性质、气候特点,重新勘定疆域。不再局限于原先的几大块,而是要更精确地划分出九个大的区域,这便是‘九州’。每一州,都有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也应有其独特的治理方式。”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禹与他的智囊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翻阅着大禹亲自绘制的、详细记录了各地山川河流、土壤植被、物产风情的地图,结合实地考察的经验,反复论证。

他们讨论了泰山的巍峨如何划分了南北,长江的浩荡如何界定了东西,黄河的蜿蜒如何贯穿了中原。他们考虑了土壤的肥瘠,决定了哪些地区适合农耕,哪些地区宜于畜牧;他们分析了气候的干湿冷暖,预判了哪些地方可能再次发生水患,哪些地方则可能面临干旱。

经过无数次的争执、探讨、实地验证和反复推敲,一个更加科学、更加贴合实际的九大区域划分方案逐渐成型。这九个区域,后来被命名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