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府既是防御要地,也是牵制枢纽。
只要守住此地,张士诚便不敢贸然分兵西进,我军主力便可安心与元贼决战。
只是,此去镇守镇江府,需得一员智勇双全、能攻善守的大将,方能胜任。”
帐下诸将闻言,皆面露思索之色。
伐元是头等大功,留守镇江虽责任重大,却难有军功,一时之间,竟无人主动请缨。
就在此时,马昕跨步出列,单膝跪地,朗声道:“上位!某愿往镇江府驻守,牵制张士诚,绝不让他有机会趁火打劫!”
众人循声望去,此时的马昕,已经身披亮银铠甲,腰悬青锋剑,面容英挺,眼神锐利如鹰。
他在朱元璋军中责任重大,也不必为功劳争夺。
此前在攻打滁州、应天的战役中屡立战功,不仅文武双全,更深谙守城与牵制之道。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问道:“马昕,你可知镇江府的凶险?
张士诚在常州、无锡一线部署了不下五万兵力,平江路更是有十万主力随时可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此去,不仅要守住镇江,更要牵制住数倍于己的敌军,压力非同小可。”
“某知晓!”
马昕昂首挺胸,语气坚定,
“张士诚虽兵多将广,却生性多疑,贪图安逸,不敢轻易冒险。
末将驻守镇江府,只需加固城防,摆出进攻姿态,再辅以机动兵力骚扰其边境,便可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他若敢分兵西进,末将便直击常州,断其退路;
他若按兵不动,末将便牢牢盯住他,不让他有任何可乘之机!”
李善长沉吟道:“但镇江府孤悬前线,仅靠你一人恐难支撑。
张士诚麾下猛将如云,需得有得力助手辅佐,方能万无一失。”
马昕早有准备,朗声说道:“末将恳请主公,允许我调蓝玉、李文忠、朱文正三位将军前来相助!
蓝玉将军勇冠三军,善率骑兵突击,可震慑机动兵力;
李文忠将军智谋过人,擅长出奇制胜,可协助末将制定牵制策略;
朱文正将军防守堪称一绝,擅长以少胜多,可统领兵力加固城防,确保镇江府固若金汤。”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外,末将恳请上位从应天,拨给一万主力精兵,再配两万辅兵,负责粮草运输与城防构筑。
三万兵力虽不算多,但驻守镇江府、牵制张士诚足矣!
有三位将军相助,再加上三万将士同心协力,定能完成使命,为伐元扫清后顾之忧!”
刘伯温抚掌笑道:“马将军此策甚妙!
蓝玉、李文忠、朱文正三人各有专长,与马将军配合,恰是珠联璧合。
一万主力精兵可应对东吴突袭,两万辅兵能稳固城防、保障后勤。
驻守镇江府,不求击溃敌军,只求牵制,此等兵力配置恰到好处,既不会分散西进主力,又能形成足够威慑。”
李善长也点头赞同:“刘先生所言极是。马将军久战长江一带,熟悉当地地形与军情,再加上三位猛将辅佐,定能守住这东大门。
张士诚见我军在镇江府部署如此精锐,必然心生忌惮,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看着马昕坚定的眼神,又与刘伯温、李善长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猛地一拍案几,沉声道:“好!便准你所请!
咱从亲兵,拨一万主力精兵、两万辅兵归你统领,即刻传旨,调蓝玉、李文忠、朱文正三人火速赶赴镇江府,听你调遣!”
“谢上位!”马昕大喜,重重叩首,“末将定不辱使命!不让张士诚越过镇江府半步!”
朱元璋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道:“马昕,此行责任重大,关乎全局胜负。
你切记,以牵制为首要任务,不可冒进,不可恋战。
与张士诚对峙,既要展现出足够的实力与决心,也要留有分寸,避免陷入胶着,耽误西进大局。
粮草后勤,咱会让李善长先生全力保障,你只管安心行事。”
“谨记上位教诲!”
马昕肃然领命。
李善长补充道:“马将军,我已令粮官筹备粮草器械,三日之内,三万兵力所需物资便可尽数运抵镇江府。
你抵达后,可先加固城防,修复沿江炮台,再派遣斥候严密监视常州、无锡的守军动向,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