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虽已退居二线,但对第三代战斗机项目依然关心备至,一路上他不断询问项目的进展。
“如果一切顺利,十号工程的第一架原型机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初首飞。
由于涡喷15和涡扇10发动机的开发滞后,目前只能依赖俄制引擎。
不过,我们在设计时已经预留了空间,以便将来更换为国产发动机。”
611所的总工程师薛炽寿在一旁解释道。
歼8c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压力,更成为了团队前进的动力。自1995年起,十号工程成为空军的重点项目,获得了更多资源的同时也肩负着重任。
幸运的是,一些原本计划用于歼10的技术已经在改进后的歼8c上得到了验证,为十号工程降低了风险。
王老听后满意地点点头,接着问道:“那十一号工程呢?”
何明,曾带许宁参观112厂总装车间的人,提到:“按照计划,112厂负责的前两架飞机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组装。
之前遇到的制造问题,特别是数字化设计和生产中的难题,大多已解决,因此进展比预期快。
不过,601所的团队正与苏霍伊的工程师合作,打算对飞机进行一些调整,这方面孙总比较清楚。”
听到这里,许宁才注意到人群中不太显眼的孙琮。
“我们打算在建立零部件生产线时,改进苏27S型飞机的生产工艺和设计。”
孙琮解释道:
“首先是飞机的大尺寸钛合金承力隔框,共青城目前是将两个小部件焊接在一起,但这种方式成品率低,并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我们希望改为一次性成型技术。”
“其次,为了解决苏27因适配N001雷达而在跨音速飞行时性能下降的问题;
我们计划通过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和集中式飞行计算机来精确控制最大迎角,既确保安全,又提升机动性。”
孙琮虽然讨论的是歼11的技术挑战,但大家的态度十分积极——面对问题,他们选择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几位来自空三师的空军飞行员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他们所在的部队正是最早装备苏27SK的单位之一,深知这些问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