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江淮之兴看今朝,勠力同心建太平

因为丁斐对曹昂所提诸事,那都是毫无保留的推行与落实的,如今不管是在太守府,亦或是在两郡太守府,再或是众县衙署,可是有着大批寒门庶族出身的官吏,他们构成了政策延续的主体。

在这些人之中,或许有容易满足的,但更多却是想好好表现,继而得到上官的赏识与重用的。

这与董厥、卓鹰、杜袭、韩暨等一行人,被曹昂倚重与提拔是密不可分的。

“某这次赶来寿春,除了要讲这些以外,还有一些事要明确。”

而在这等氛围下,曹昂在给堂内众人敬完酒后,却是表情严肃起来,扫视堂内众人正色道:“征东将军府在襄阳先后明确了不少职责,想必扬州刺史府也都收到了。”

“某知诸君的压力不小,毕竟要兼顾到江淮一带安稳,还要确保诸策的推行,更要提防别处势力。”

听到曹昂讲这些时,丁斐、董厥、卓鹰、韩暨等一行人,无不是表情严肃的听着,一道道目光聚焦在曹昂身上。

“不过在清查田亩、编户齐民、赋税厘清、水利整饬等方面,刺史府这边必须要跟征东将军府步调一致才行。”

曹昂撩撩袍袖,迎着道道注视道:“某知上述诸事推行起来不容易,需要兼顾到方方面面,如若有丝毫的纰漏与大意,就可能会使庐江、九江一带出现动荡。”

“毕竟在两地之外,还有两股势力虎视眈眈。”

“但是不管有多难,上述种种都必须要做好,唯有把这些做好了,兴旺江淮才能真正实现。”

“此外在打击私铸,私通制钱一事,扬州刺史府要根据将军府所辖钱监的动向,配合好对应的策略才行。”

治理与开发江淮的前提,是要将先前积攒的积弊与毒瘤,一点点的全给拔除干净,这样才能起到正向作用。

汉室在过去对地方的掌控,是处于不断削减的境遇的,这与立国之初的国策密不可分。

曹昂想要扭转这种风向,就必须要凝聚一帮勠力同心的文武,将他所制定的政策与方针,扎扎实实的在地方推行起来才行。

上述这些讲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毕竟这是在对抗累世传承的意识形态。

这可不是轻易间就能办到的。

真要那般容易的话,汉室就不会有今日之变。

这不,曹昂的话在讲完后,除了丁斐、董厥、卓鹰、韩暨等人以外,在堂内坐着的其他人,有不少都露出复杂的表情。

小主,

这就是旧思维所致的。

别看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因为曹昂才得以有今日之地位与权势,但是吧,他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下的。

尽管庐江、九江诸族,很多都被曹昂迁到南阳去了,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私底下有所联系啊。

如联姻,如门生,如故吏等关系,这依旧是会影响到在庐江、九江的时局的。

或许这种联系,不似先前那般紧密与便捷,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联系没有。

只有有所联系,就会有对应的影响。

更别提除了上述这些外,还有与两地毗邻的豫州、徐州之地。

在很多人意识里,觉得古人对故乡眷恋很重,所以轻易是不会离开故乡的,但实际上呢?并非是这样的。

但凡是一些大族,会根据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做出分家迁移的举措,这是延续血脉与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

别的不说。

单是曹昂领兵击败了刘表,就让一些宗族开始迁移了,而等曹昂肩负起更重职责,暗中做这些事的就更多了。

如今的九江、庐江两地,特别是寿春一带,已经有一些宗族的分支,早已是置业扎根了。

或许现在他们的影响力还不够。

但以后呢?

“子修放心,我扬州刺史府上下,定然会勠力同心,定将这些事宜做好的。”感受到氛围有些变化的丁斐,在沉吟了刹那后,当着众人的面,立时就表明了态度。

看来有些事,比预想的要繁杂不少啊。

而曹昂在见到此幕后,嘴上是没有多说别的,但心里却生出了感慨,可也恰是这样,使得曹昂无比庆幸一点,当初还好是举荐丁斐就任扬州刺史,不然啊,他的一些政策与想法,想有效在地方推行起来,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他在襄阳坐镇,距豫州也好,距扬州也罢,终究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没有可靠的人坐镇,那很多事传过去必会变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