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城此刻成为了抵御胡人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是以康瑞帝只想将周凌岳之事尽快平息,避免武将们因周将军的冤屈之事心寒,进而影响北疆战事。
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不仅会引发民怨,还可能导致军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可越是想按下此事,风波反而愈演愈烈。
不知是谁将孟青生被关押的消息泄露了出去,百姓们群情激奋,纷纷聚集在京城府衙门前,要求释放孟青生,为周将军昭雪。
与此同时,朝廷中的一些势力也借此机会相互倾轧。
有的大臣主张严惩孟青生,以儆效尤;有的则认为应当顺应民意,重审周将军一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正当康瑞帝为此事焦头烂额之时,北疆又传来急报,镇原城秦术上书为周将军鸣冤,言辞激昂地表明周将军一生精忠报国,却遭奸人陷害,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秦术在折中还直言,如今民间为周将军鸣冤之声鼎沸,若朝廷再不妥善处理,恐会失了民心,于战事不利。
况且,周将军的军事才能卓越,其练兵之法、用兵之道,至今仍为军中将士所推崇,若能为其昭雪,必能鼓舞士气,让将士们一心抗敌。
除此之外,更有多位驻守边疆的武将纷纷响应秦术。
这些武将的奏折如雪片般飞至京城,一时间,朝堂之上为周将军鸣冤的呼声愈发高涨。
那些原本主张严惩孟青生、搁置周将军冤案的大臣们,在这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也渐渐闭上了嘴。
康瑞帝看着满桌的奏折,勃然大怒,将桌上的笔墨纸砚一股脑地扫落在地。
“这群乱臣贼子,一个个都想逼朕就范!”康瑞帝喘着粗气,脸色涨得通红。
可即便康瑞帝再愤怒也无济于事,此时北疆岌岌可危,他正需要用到这群武将效力,若再不妥善处理周凌岳一案,失去军心民心,后果将不堪设想。
过了许久,康瑞帝终于渐渐冷静下来,他疲惫地坐回龙椅,挥了挥手:“传朕旨意,重审周凌岳一案,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半个月后,周凌岳一案终于有了结果。
但是并未往先帝昏庸无道、蓄意陷害的方向定论,而是将罪责都推到了几个早已作古的奸臣身上。
其中就有被追封为一品威武大将军的康义南。
康义南虽已身死多年,却被拉出来当作这桩冤案的替罪羊。
朝堂之上,众臣纷纷附和,将康义南描述成一个为了一己私欲、谄媚先帝,从而构陷忠良的卑鄙小人。
而先帝,在史官的笔下,只是被奸臣蒙蔽,受了蛊惑才做出错误决断。
圣旨昭告天下,宣布恢复周凌岳的名誉,追封其为“忠勇武侯”,并厚赏其后人。
而周家在当年早已被满门抄斩,如今这所谓的厚赏也不过是一种表面的安抚。
民间百姓听闻此事,虽对结果不甚满意,但好歹周将军的冤屈得到了昭雪,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寿安宫。
自先帝驾崩后,贵妃便升为贵太妃,与一众先帝嫔妃迁居至此。
寿安宫位于宫城的西北隅,红墙高耸,宫门紧闭。
宫中花木稀疏,即便在盛夏,也难见几分盎然生机,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清冷与寂寥。
寿安宫里,贵太妃身着素淡的衣裳,斜倚在榻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逗弄着笼中的画眉鸟。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却却温暖不了这宫殿的清冷。
先帝驾崩仅两年,贵太妃的眉角已生出淡淡的细纹,那原本娇艳的容颜也添了几分憔悴。
康瑞帝虽不曾对她这个先帝宠妃有过多苛待,但也未曾给予特别的关照。
贵太妃对此倒也并无太多怨怼,只是难免不习惯这从往昔众星捧月到如今门可罗雀的巨大落差。
她时常对着铜镜,轻抚那渐渐爬上眼角的细纹,回想起曾经在先帝身边的荣宠时光,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