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6章 金线连四海,初心照征程

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金线连四海,初心照征程

李渊指尖摩挲着相框边缘,玻璃映出他眼底的柔和——照片里,苏瑶牵着李阳的手,李悦趴在他肩头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背景是鼎盛集团海外分公司刚落成的办公楼,楼前“鼎盛·金线计划”的鎏金标牌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特助陈默抱着一叠文件走进来,见他盯着照片出神,脚步下意识放轻:“李总,欧洲区的能源合作案初稿,还有东南亚分公司发来的‘金线助学’项目进展报告,您看什么时候过目?”

李渊收回目光,指尖在文件封面上敲了敲,目光落在“金线计划”四个字上时,语气多了几分郑重:“先放桌上,跟我说说助学项目的具体情况。”

“是。”陈默翻开报告,声音清晰,“目前我们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的五所山区学校已经建成教学楼,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图书角,首批资助的两百名学生也都拿到了助学金。当地教育部门反馈,这学期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17%,还有三位退休教师主动申请来支教,说是冲着‘鼎盛’的口碑来的。”

李渊点头,拿起笔在报告上圈出“师资短缺”几个字:“让人力资源部牵头,从国内筛选一批有海外教学经验的志愿者,待遇按外派高管标准算,再跟国内师范院校合作,设立‘金线专项奖学金’,鼓励毕业生去这些地区任教。记住,我们做‘金线计划’,不只是盖楼送钱,要真正帮他们建立可持续的教育体系。”

陈默迅速记下,又递过一份红色封皮的文件:“这是中东能源合作案的补充协议,对方要求我们参与当地光伏电站的建设,还希望能引入我们的智能电网技术。不过有个问题——当地几家本土企业联合施压,说要优先采用他们的设备,否则就阻挠项目审批。”

李渊接过文件,手指在“本土设备”几个字上停顿片刻,忽然想起三年前刚开拓中东市场时的场景——那时鼎盛集团在当地毫无根基,对方连谈判的机会都不愿给,还是苏瑶陪着他跑了二十多趟,用“技术共享+人才培养”的方案才敲开合作的大门。

“通知谈判组,明天我亲自去一趟迪拜。”李渊合上文件,语气坚定,“告诉对方,我们可以采购部分本土设备,但核心的智能电网技术必须用我们的——另外,我们可以帮他们建一条设备生产线,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的企业也能参与到光伏产业里来。”

陈默有些惊讶:“李总,这样会不会让我们的成本增加太多?”

“短期看是会,但长期来说,这是在帮我们自己铺路。”李渊走到落地窗前,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城市,“‘金线’不是只赚快钱的项目,是要把我们的技术、理念和责任,像金线一样织进当地的发展里。等他们的企业跟着我们一起成长,以后再谈合作,就不是我们求着他们,而是他们离不开我们。”

陈默恍然大悟,刚要转身去安排,李渊又补充道:“对了,把苏总也请来,让她带着法务部的人一起去——她在跨文化沟通上比我有经验,而且这次合作涉及到劳工权益和环保条款,需要她把把关。”

提到苏瑶,陈默忍不住笑了:“您跟苏总真是默契,刚才苏总还打电话来,说要跟您商量‘金线计划’在非洲的医疗援助项目,想让您给些建议。”

李渊眼底泛起笑意,拿起手机给苏瑶发了条信息:“等从迪拜回来,我们一起去非洲考察。”刚按下发送键,手机又响了,是儿子李阳打来的视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