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孔子编年其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七十二岁那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哎,在卫国遇难了。这事儿啊,得从卫国的孔文子圉的老婆伯姬说起,她是蒯瞶的妹妹,跟家里的仆人浑良夫有那么点不清不楚的。孔文子一死,儿子孔悝当家做主了,蒯瞶就通过浑良夫想搞点事儿。伯姬呢,就胁迫孔悝,立了蒯瞶为国君,原来的国君辄呢,就跑到了鲁国。子路一看这情况,二话不说就冲了进去,结果被石乞、孟黡用戈给打了,帽子带子都断了。子路呢,愣是把带子系好,从容赴死。孔悝呢,就立了蒯瞶为国君。孔子在鲁国一听这事儿,叹了口气:“柴啊,怕是回不来了,由怕是要死了。”这里柴、由都是子路的字。

七十三岁那年,孔子就走了。走之前七天,他还早起,背着手,拄着拐杖,在门口溜达,嘴里还哼着歌:“泰山要塌了,梁木要断了,哲人要凋零了。”唱完歌,他就进屋,坐在门口。子贡一听这歌,心里咯噔一下:“泰山要塌了,我仰望谁啊?梁木要断了,哲人要凋零了,我效仿谁啊?老师怕是要病重了啊。”赶紧跑过去看。孔子就跟他说:“赐啊,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这是殷朝的礼仪啊。我是殷朝的后代,现在明君不兴,天下谁能尊奉我呢?怕是要死了。”就这样,孔子在床上躺了七天,就走了。鲁哀公还给他写了篇悼词:“夏天不吉利啊,国家不能没有您这位老人家,您走了,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王位上,我心里真难受啊!尼父啊,您自己保重吧!”子贡一听这悼词,摇了摇头:“国君啊,您这悼词写得可不太合适啊。礼数不对就是乱,名字不对就是错。活着的时候不用,死了才写悼词,这不合礼啊;称国君为‘一人’,这也不对啊。您这两样都搞错了。”

五月的时候,孔子被葬在了鲁城北边的泗水边上,弟子们都穿着心丧的衣服,守了三年才走。只有子贡,在墓上搭了个草棚,守了六年。鲁国的人看子贡这么孝顺,也跟着在墓附近安家,一百多户人家呢,后来这地方就叫孔里了。

要说孔子的弟子啊,颜回那可是最贤能的,可惜啊,他比孔子还早走一步。颜回之后,传道的是曾子,曾子名叫曾参,字子舆,他爸是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十六岁那年,孔子在楚国,就特意把曾参叫到楚国去,亲自教他。曾参啊,那可是出了名的孝顺。有一次,他出去打野草,家里来了客人,他妈就掐自己的胳膊,曾参一看,妈呀,这是咋了?赶紧跑回家问:“妈,您这胳膊咋了?”他妈说:“有客人来,我掐胳膊叫你回来。”

曾参他妈去世后,后妈对他可不太好,但他还是一样孝顺,供养不误。有一次,他在地里种瓜,不小心把瓜根给砍断了,他爸曾皙一看,火了,拿起棍子就打。曾参被打得晕了过去,过了一会儿才醒过来,爬起来就说:“爸,您用力教我,是不是打累了?”说完,还拿起瑟来弹,唱起歌来,想让他爸听听他的歌声,知道他心里没事。

这事儿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就跟弟子们说:“曾参要是来了,你们别让他进来。想当年舜侍奉他爸瞽瞍,要东西就给,要杀他就躲,小棍子打就挨着,大棍子打就跑。现在曾参却任由他爸暴怒,这不是陷他爸于不义吗?这哪是孝啊?”曾参一听,说:“我犯了大错了!”赶紧跑去跟孔子道歉。

曾参每次读丧礼,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说:“亲人一去不复返,想养都养不了了。所以啊,祭品再丰盛,也不如亲人在世时的一顿小鸡小猪。我以前当官,俸禄少得可怜,但还是乐呵呵的,因为能养活亲人。亲人去世后,我到楚国当了高官,却还是面朝北哭,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悲伤啊,亲人不在了,赚再多也没用。”

孔子看曾参能明白这些道理,就把一贯之道传给了他。曾参呢,又用《大学》里的一章来教弟子,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成了千古儒学的经典。他的弟子孔汲,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他跟着孔子学过,后来又拜曾参为师。

子思十六岁那年,去宋国,跟宋国的大夫乐朔讨论学问,结果乐朔一听就火了,把子思给围了起来。宋国的国君一听,赶紧派兵去救子思。子思脱险后说:“文王被拘在羑里,写了《周易》;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写了《春秋》。我被困在宋国,难道就不能写点什么吗?”于是,他就根据父亲和老师的教导,写了《中庸》。

说起来啊,伯鱼去世后,他老婆改嫁到了卫国的庶氏家,后来死在庶氏家,给子思发了讣告。子思就在孔子的庙里哭,弟子们一看,说:“庶氏家的妈死了,你咋在孔子的庙里哭呢?”子思一听,说:“我错了!我错了!”然后就到别的屋里去哭。这事儿啊,记录在《礼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