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孔子编年其三

子思的弟子啊,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子,名叫孟轲,字子舆,是鲁国孟孙的后代,邹国人。他爸叫孟激,字公宜,娶了个仉氏。孟激啊,做梦梦见神人骑着龙凤从泰山来,停在峄山,看了好一会儿。突然,一片云彩掉下来,孟激就醒了。这时候,街上的人都看见五色云彩罩在孟家,孟子就出生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孟子三岁那年,他爸就没了。孟母可是个有贤德的人,带着孟子过日子。他们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呢,就学着玩墓地里的游戏,孟母一看,说:“这地方不能住!”于是就搬了。这次搬到市场旁边,孟子又学着玩买卖的游戏。孟母一看,又说:“这地方也不行!”于是又搬了。这次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呢,就学着玩祭祀的游戏,孟母这才满意。

孟母带着孟子三迁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地方住下。孟子稍微长大点,就去上学了。有一天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就问他:“今天学得咋样啊?”孟子说:“还是那个样儿。”孟母一听,拿起刀就把织的布给割断了。

孟子一看,愣住了,问:“妈,你这是干啥呢?”孟母说:“儿啊,君子学习是为了立名,提问是为了长见识,这都是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就像这织布,得一根根线织起来才行。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学,将来一事无成,那跟这断了的布有啥区别呢?”孟子一听,吓坏了,从此以后,天天早起晚睡地学习,再也不敢偷懒了。

后来,孟子拜子思为师,学问是大有长进。那时候,梁惠王为了招贤纳士,可是下了血本,又是低声下气,又是送钱送物的。孟子一听,心想这机会不错啊,就去了梁国。不过,没多久,孟子又离开了梁国,去了齐国。齐宣王一看,这孟子可是个名人啊,就请他做了客卿。

但是呢,那时候天下大乱,大家都忙着搞合纵连横,觉得能打胜仗才是真本事。孟子呢,偏偏要讲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这些古代圣王的德行,结果当然是处处碰壁,没人买他的账。孟子一看,这世道啊,真是没法说了,于是就退回来,跟万章这些人一起,整理《诗经》、《尚书》,讲孔子的道理,写了《孟子》七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孟子还娶了个老婆,叫由氏,生了个儿子,叫孟仲子。孟子常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填饱肚子,却不知道用学习来消除愚昧。学习啊,可是成名立身之本啊!”

孟子尊孔子,但是可不客气地批评了杨朱和墨翟。他说:“杨朱那一套‘为我’的主张,就是没有君王;墨翟那一套‘兼爱’的主张,就是没有父亲。没有父亲,没有君王,这不就是禽兽吗?”所以,杨朱和墨翟的害处,到了孟子这里,就算是彻底被消灭了。这可是孟子的一大功劳啊!

有人可能会问:“佛教和道教,那害处可比杨朱、墨翟大多了。孟子那时候,虽然可能还不知道有佛教,但老子可是生在孔子之前的,他的书也流传了很久,怎么孟子就没说一句批评的话呢?”其实,近现代对儒家学说也是颇有批评。怎么看待儒学,我觉得可以看看毛主席的态度,毛主席多次强调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并肯定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肯定不仅体现在对孔子个人的敬仰上,更体现在对儒家文化整体价值的认可上。毛泽东认为,孔子思想中有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东西,应该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他主张“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即要剔除孔子思想中过时、落后的部分,吸收和改造其中有价值的“精华”。他认为孔子主张的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同时,他也批评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和妥协态度。还有他认为孔子在某些时候缺乏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有些恶霸作风和法西斯气味。但总体来说,毛泽东对孔子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

现在啊,儒、释、道这三教咱们说了儒家。下回我们开始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