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也算帮他一帮。你若有向学之心,他误时你自学就好,安排你下午来找他,也因他此时应已醒来,所以影响并不大。实在不济,你课业上有疑问也可问我。”

最后又勉励道:“是不是读书种子,要先苦读一番才知道。”

接下来,王索明走上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有打油诗为证:

早起行功《内壮篇》,书坊做工谋身前。午后秀才殷勤探,镖局情坚费血汗。圣贤书中悟浩然,拳脚揣摩神在先。徐家美食吃喝遍,一场大梦好个眠。

白发苍苍的张老秀才老归老,清醒时讲课一点不含糊,逐字逐句解出微言大义,连王索明这种本来对儒学不怎么感冒,只想着抱大腿发财的,也渐渐听了进去。

“儒者,人之需也,修的是三纲八目。

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即彰显德行。分清好坏,身先垂范。

亲民,即推己及人,把自我明悟的德行传递给更多的人。

止于至善,即停留在最好的境界。实际上极限是无法到达的,止于之意恰在不止,教人不断超越,精益求精。

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这印刷工的事业,传播知识,延续文明,承载教化,促进革新。三纲八目哪个离得开?倒是大有可为,等捣鼓出印刷机,儒门不得给我封个圣?王索明胡思乱想着。

啪!老秀才猛地一个戒尺突袭,却打了个空。

“你这小子,却还敏捷!为何走神?刚这一段为师讲了什么?”

读书几天听不进去倒也正常,本来老秀才想着刁难后好好教育一通,却听王索明张口:“大学之道,在明……。”

刚才所讲百余字,一字不拉。

老秀才怔了下:“以前就背会的?”

轮到王索明愣一下:“对对,以前就背会的。”他其实是边听边记边走神,但现在十五倍的悟性增幅,心神已可分心二用,记忆力也近乎于过目不忘,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小儿科,但他并不想吓到老人家,就先藏拙。

“你的基础还是不错,以后还需用心。”老秀才叮嘱完,又开始讲课了。

王索明边听,视线偶尔继续飘忽。

感受到老秀才的满腹经纶后,再看着这斑驳老房子和桌旁剩的稀粥,王索明心里有几分不是滋味。好老师在哪都是稀缺资源,以他的能力,生活不说殷实,小康是毫无问题的。

但若不饮酒,又要如何平息一个心系科场大半辈子却难寸进之人,他的愤懑与自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