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赵魏会盟于柯,楚国来

一座高大的祭坛高高筑起,周围香烟缭绕,仿若一条连接天地的纽带,寄托着三国众人的期望与祈愿。

赵国、魏国、楚国的旗帜在风中高高招展,鲜艳的色彩相互辉映,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三国联合的决心与力量。

三国将士整齐列队,身姿挺拔,神情坚毅,甲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整个场面气氛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感。

李牧、荀况和春申君站在祭坛之下,身后是各自的随从,众人皆面色凝重,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忧虑。

李牧率先打破沉默,开口说道:“今日我等三国会盟于此,实乃形势所迫,秦贼不灭,我等皆无安宁之日可享。荀使,魏国有何高见?不妨在此畅所欲言,共商良策。”

荀况神色凝重地说道:“魏国新败,元气大伤,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国上下抗秦之心坚如磐石,至死不渝。我王之意,愿与赵楚紧密协作,听从联军指挥的调遣,唯望能在此次联盟中收复失地,保卫我魏氏宗庙的安宁与传承,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春申君目光坚定地看向众人,声如洪钟地说道:“楚国地域广袤无垠,兵源充足,士卒亦不在少数。此番前来,便是怀着与秦贼决一雌雄的决心与勇气。只是联军作战,贵在各方同心同德,紧密配合,切不可再生嫌隙与内讧,否则必将功亏一篑,被秦国逐个击破。”

蔺相如点头应和:“春申君所言极是。我赵国虽亦有自身的难处,但为了这抗秦的大业,必定会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只是这联军指挥之权……”

话未说完,便有一位魏将挺身而出,神色激动地说道:“我魏国虽遭重创,但论及资历与兵法传承,我国在军事指挥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经验,这指挥之权当由我魏人担当!如此方能确保联军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也不枉我魏国上下的一片抗秦之心。”

赵军将领听言,顿时面露不悦之色,反驳道:“赵国之勇,天下皆知。长平之战虽让我国遭受损伤,但我赵国将士之英勇无畏岂是虚言?我赵国亦非无能之辈,这指挥之位,怎就不能是赵人?我赵国愿为联军先锋,冲锋陷阵,引领联军走向胜利之路!”

一时间,营帐内气氛紧张,剑拔弩张,双方互不相让,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在这营帐之中爆发。

李牧见状,眉头紧皱,大声呵斥道:“都住口!此时尚未与秦军交战,我们便要自相争斗,窝里反吗?如此行径,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春申君见状,连忙上前一步,神色镇定地说道:“诸位莫要着急,且听我一言。指挥之权,可依各国所长合理分配。”

“比如先锋之任,赵军勇猛善战,其锐气无人能敌,必能挫秦之锐气,担当先锋最为合适;中军调度,关乎全局胜负,魏国老将经验丰富,深谙兵法谋略,或可胜任此重任;楚军则可凭借其雄厚的兵力和物资,作为后援,稳固阵脚,以防秦军突袭,确保联军后方无虞。”

“如此分工协作,各尽其能,方可发挥联军最大威力,也能让各国将士心服口服,共同为抗秦大业而努力拼搏。”

众人听后,细细思量春申君所言,皆觉得有理有据,权衡利弊之后,便也不再争执,各自心中默默认可了这一方案。

随后,三国代表神情庄重地登上祭坛,在天地神灵的见证下,歃血为盟。

那殷红的鲜血滴入酒碗之中,混合着酒水,被三国代表一饮而尽,誓言共抗强秦,生死与共。

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清楚,前路漫漫,荆棘密布,充满了未知与艰难险阻。这场会盟,犹如黑夜里的一盏希望之光,照亮了三国抗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