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朱元璋察觉到,若是将此地留给朵颜三卫,恐怕会助长他们的野心。何秋依据历史,也知道后来的兀良哈三部反复无常,成为明朝初年的边患。

既然如此,不如将这片土地分割管理更为妥当。何秋便向朱元璋提议,继续向这里迁移汉人百姓。

这片区域虽然适宜放牧,但用于农耕显然收益更大。不过,辽河平原邻近漠南草原,若在此屯垦,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成本:一旦蒙古人反叛,凭借骑兵的迅疾,朝廷的垦殖成果可能尽入敌手。

此外,辽河一带气候严寒,百姓多不愿主动迁往辽东、辽西。即便之前移民大宁,也多靠朝廷半强制推行。如今大明流民稀少,百姓多不愿离乡,唯有黄河水患频发地区的人可能愿意迁移。

朱元璋心中有些愧疚——黄河水患一直是难题,但朝廷此前财力不足,只能暂搁置。如今财政稍宽裕,却优先治理淮河,毕竟那是他的起家之地。出于政治考量,他只能将黄河百姓的需求延后,通过移民减轻他们的苦难。

然而到了辽西,朱元璋发现即便将黄河灾民迁来,他们也只能勉强糊口,仍面临严寒威胁。他心有不忍,下旨免除辽西三年税赋——这本是皇帝出巡的惯例,只是先前在较富裕的北平、遵化等地,免 ** 度较小。

不要以为辽西如今发达,便认定它历来富庶。此时这里大片黑土在霜冻期坚硬如石,靠人力开垦极为困难,正因此,尽管地广人稀,移民也仅能维持温饱。

朱元璋心系百姓,戍边本就艰苦,让移民挣扎在生存线上,他感到责任重大。离开辽西,他继续北行,走向最终目的地捕鱼儿海。

进入更北的区域,几乎不见汉人移民,全是蒙古部落,也无船运可用,全程需骑马前行。仅行军十几天,随行文官已疲惫不堪,令朱元璋心生不满。

他不由忧虑:立国未久,文官已如此不堪,与开国时相差甚远。将来朱棣治国,又能依靠谁呢?

然而,朱元璋心中对武勋们略感宽慰。不论是冯胜、汤和等老一辈将领,虽已年迈,仍能咬牙坚持。李景隆虽能力有限,但身体素质尚可,远胜体弱的文官。

何秋随军行进,虽无朱元璋那般感慨,却也留意到文官们体力不支的情形。在他看来,这实属平常——战争最能锻炼人,经历战火者与未经历者截然不同。这些科举出身的文官,指望他们与将士同速行进,无异于痴人说梦。纵观历代,莫不如此。因此何秋将心思都放在了沿途风光上。后世工业化的东北,与眼前这片原始森林、广袤草场的辽西之地判若云泥,较之漠南风光更显壮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行至捕鱼儿海,这方因蓝玉歼灭北元残部而闻名的大明胜迹,令蓝玉心潮澎湃。然而念及故友王弼,欣喜之余不免黯然。朱元璋驻足湖畔,凝视当年战事遗迹,传蓝玉细问当年战况。听蓝玉坦言王弼功绩,朱元璋神色愈显复杂,当即下旨建庙彰功,追封王弼为定国公。蓝玉闻之激动难抑,深感此乃王弼应得之荣。

自捕鱼儿海继续西行,路途愈发艰难。此前经漠南草原尚算水草丰美,而今横穿漠北,方知环境之险恶。尽管冯胜、蓝玉屡次劝谏,朱元璋仍坚持原议。初入漠北,何秋也不禁诧异:此地山峦起伏、土地贫瘠,较之秦汉时期更为荒凉,实出众人所料。

漠北位于大漠以北,纬度甚高,山峦绵延。无论是霍去病封狼居胥,还是窦宪燕然勒石,皆在此地发生。气候常年寒冷,即便时值夏季,草原上仍残存些许积雪。何秋曾向熟悉漠北的蓝玉请教,得知此时已属漠北春季,算是较为宜人的时节。

再往北去,便是后世所称的西伯利亚森林,当地牧民唤作“黑森林”,遍布冻土。西伯利亚的严冬即便在现代也令人畏惧,何况在大明时期。除非战败逃亡走投无路,否则没有部落愿意深入黑森林。

漠北虽有些水草丰美之地,但比起漠南草原仍逊色不少,仅能勉强维持生计。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多兴起于漠南,正是因为漠北难以供养大量人口。靠近沙漠的区域更是荒芜,草木稀疏,山峦光秃。

进入漠北后,蓝玉行事愈发谨慎。漠南尚在大明掌控之下,漠北却仅存名义上的归属,再如何小心也不为过。朱元璋虽能理解,心中仍不免郁结。

行至漠北龙城(即后世乌兰巴托),朱元璋召来当地蒙古贵族询问:“附近可有散心之处?”贵族通过翻译回道:“龙城以北有处北海,风景甚好,只是方才解冻,天气不佳。”

朱元璋顿时兴起,转头问何秋:“这北海可是史书上那个北海?”何秋思忖片刻答道:“应当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朱元璋兴致愈浓,当即传令蓝玉安排北海之行。

蓝玉面露难色,劝谏道:“陛下,此刻实非前往北海的良机。”朱元璋不悦:“那你以为何时适宜?莫非还要再等一月?莫非你要朕在草原多留一月?”蓝玉悔不该多言,只得如实相告:漠北只是名义上臣服,大明未在龙城驻军。此地苦寒,存粮仅够蒙古贵族消耗。如今陛下携十余万人至此,粮草消耗巨大。若长期滞留,龙城存粮恐将告罄。况且前往北海往返需两月,恰逢漠北雨季,草原泥泞难行。万一途中生变,随行军队恐有断粮之危。

蓝玉非常希望朱元璋能依照原先的路线规划,减少在漠北的停留,直接前往大明的西北。一旦进入关内的陕西,情况就会好很多。